小儿麻痹症属于什么疾病范围

小儿麻痹症属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神经系统,可导致肌肉无力甚至瘫痪。该病具有传染性,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需严格防控。
小儿麻痹症由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头痛等前驱症状,严重时病毒会破坏神经细胞导致不可逆瘫痪。我国通过疫苗接种已实现本土野病毒株的消除,但仍需警惕输入性病例风险。
该病特征性损害为脊髓前角灰质区运动神经元变性,临床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以下肢不对称瘫痪最为典型。急性期可能出现脑膜刺激征,恢复期常见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神经电生理检查可见运动神经传导异常,肌肉活检显示神经源性肌萎缩。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均可有效预防本病。我国现行免疫程序为2月龄起接种4剂次,疫苗保护率超过90%。疫苗接种后不仅产生体液免疫,还能在肠道形成局部免疫屏障,阻断病毒传播。维持高接种率是预防流行的关键措施。
5岁以下未免疫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病毒可通过污染的水源或密切接触传播。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更易形成流行,潜伏期通常为7-14天。患儿粪便排毒时间可达数周,隔离期需持续至临床症状消失后40天。
约0.5%感染者会出现永久性瘫痪,常见后遗症包括肢体畸形、脊柱侧弯和呼吸肌麻痹。严重病例需矫形手术改善功能,部分患者需终身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支具矫形和功能训练,早期干预可最大限度保留运动功能。
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的方法是按时完成疫苗接种程序,家长应确保儿童接种4剂次脊髓灰质炎疫苗。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疑似病例。如发现儿童出现发热伴肢体无力症状,应立即隔离并送医诊治。痊愈患者需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和康复训练,社区应做好残疾儿童的教育与生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