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咽喉炎怎么得的

真菌性咽喉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引起,常见诱因包括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口腔卫生不良、糖尿病控制不佳、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使用不当等。真菌性咽喉炎可通过抗真菌药物治疗、调整用药习惯、改善口腔卫生等方式干预。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放化疗后免疫功能受损等情况会导致咽喉部黏膜防御能力下降。真菌易在咽喉部定植繁殖形成伪膜样病变,伴随吞咽疼痛和声音嘶哑。治疗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使用制霉菌素含漱液、氟康唑胶囊或伊曲康唑口服液等抗真菌药物,同时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会破坏口腔正常菌群平衡,抑制细菌生长后导致真菌过度增殖。患者常见咽喉部白色斑块附着伴灼烧感,可能伴有味觉异常。需停用非必要抗生素,采用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或克霉唑锭剂局部治疗,配合益生菌制剂恢复菌群平衡。
义齿清洁不当、吸烟、口腔干燥等因素可破坏黏膜屏障功能。临床表现为咽喉部充血伴点状白斑,偶见口角炎。建议每日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清洁口腔,佩戴义齿者需定期消毒,吸烟者应戒烟。症状持续需采用制霉菌素甘油涂剂局部涂抹。
血糖持续升高会抑制白细胞吞噬功能,增加念珠菌感染风险。患者多见咽喉部广泛白色伪膜,可能伴有口腔灼痛。需严格监测血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联合氟胞嘧啶片或伏立康唑片进行抗真菌治疗。
哮喘患者长期吸入布地奈德等糖皮质激素可能引发局部免疫抑制。特征为咽喉部红斑基础上散布乳白色凝乳状斑块。建议用药后及时漱口,严重者需更换给药装置或调整药物剂量,必要时短期使用酮康唑口服制剂。
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适量补充含乳酸菌的发酵食品可调节口腔微生态。避免过度清洁口腔导致黏膜损伤,使用加湿器维持环境湿度。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哮喘患者应规范使用吸入装置。出现持续性咽喉不适或口腔白斑时应尽早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抗菌药物加重菌群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