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所致静脉炎怎么处理

化疗所致静脉炎可通过冷敷处理、药物外涂、抬高患肢、调整输液方式、医用敷料保护等方式缓解。化疗所致静脉炎通常由化疗药物刺激、静脉穿刺损伤、药物渗透压异常、血管内皮损伤、局部感染等因素引起。
化疗药物输注后24小时内发生静脉炎时,可采用冷敷处理。低温能收缩局部血管,减少药物外渗和炎性介质释放,缓解红肿疼痛症状。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患处,每次冷敷10-15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进行。注意避免皮肤冻伤,冷敷后观察皮肤颜色变化。
遵医嘱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或肝素钠乳膏外涂,有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地塞米松软膏可减轻血管周围炎症反应。涂抹药物前需清洁皮肤,沿静脉走向轻柔按摩至吸收,每日2-3次。若出现皮肤破溃则禁用外用药。
将发生静脉炎的肢体抬高15-30度,利用重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减轻局部肿胀。上肢静脉炎可用吊带悬托,下肢可垫软枕抬高。每日保持抬高姿势12小时以上,活动时避免患肢下垂。配合轻柔向心性按摩效果更佳。
后续化疗建议改用中心静脉导管或植入式输液港,避免外周静脉重复穿刺。必须外周输液时应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控制输液速度。两种化疗药物之间用生理盐水冲管,减少药物相互作用。
水胶体敷料或硅胶敷料可形成湿润愈合环境,减轻摩擦刺激。敷料需每2-3天更换,更换时观察皮肤状况。合并渗液时可选用吸收性泡沫敷料。敷料边缘出现卷曲或污染需立即更换,粘贴时避免张力过大。
化疗期间应穿着宽松衣物避免压迫血管,每日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患处。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血管内皮修复。如出现条索状硬结、持续疼痛或发热,需及时就医处理。治疗期间定期进行血管超声评估,严重静脉炎可能需要暂停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