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耳疮是怎么引起的

割耳疮通常是指外耳道疖肿,可能由细菌感染、耳道损伤、免疫力低下、耳道潮湿、耳部清洁不当等因素引起。外耳道疖肿主要表现为耳部疼痛、红肿、耳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听力。
外耳道疖肿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细菌可通过微小伤口或毛囊进入皮肤,引发局部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耳部剧烈疼痛、局部红肿发热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药物如头孢克洛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控制感染,同时保持耳道干燥清洁。
掏耳不当或外力撞击可能导致耳道皮肤破损,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损伤后耳道可能出现刺痛感,伴随轻微出血。建议避免自行掏耳,损伤后可使用碘伏消毒,严重时需就医处理。日常应使用尖锐物品时注意保护耳部,防止意外发生。
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下,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外耳道感染。这类患者疖肿可能反复发作,愈合缓慢。除抗感染治疗外,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加强营养补充,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如匹多莫德口服液。
游泳、洗头后耳道积水未及时擦干,潮湿环境利于细菌滋生。长期佩戴耳机或助听器也可能造成耳道通风不良。建议保持耳道干燥,游泳时可使用专业耳塞,洗浴后及时用棉签吸干外耳道水分,但避免过度深入清洁造成损伤。
过度清洁或使用不洁工具掏耳可能破坏耳道皮肤屏障。耳道本身具有自洁功能,日常无须频繁清理。若出现耳垢堵塞,应到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处理,避免使用发卡、棉签等物品深入耳道,防止造成损伤和感染。
预防外耳道疖肿需注意保持耳部清洁卫生,避免损伤耳道皮肤。洗浴或出汗后及时擦干耳部,不要随意掏耳。出现耳部疼痛、红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挤压疖肿导致感染扩散。饮食上应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耳部不适期间应避免游泳等可能导致耳道潮湿的活动,遵医嘱规范用药直至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