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的症状和危害是什么引起的原因

小儿遗尿的症状主要表现为5岁以上儿童在睡眠中不自主排尿,可能由遗传因素、膀胱功能发育延迟、心理因素、泌尿系统异常或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等原因引起。长期遗尿可能导致自卑心理、睡眠障碍、皮肤感染等问题。
父母有遗尿史的儿童发病概率较高,可能与控制排尿的神经发育相关基因有关。这类情况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建议家长记录排尿日记,通过行为训练帮助建立条件反射。避免睡前过度饮水,可配合闹钟唤醒排尿。
膀胱容量较小或逼尿肌过度活跃会导致储尿功能不足。患儿日间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夜间难以觉醒。可通过膀胱功能训练改善,如定时排尿、中断排尿练习。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奥昔布宁片或托特罗定缓释片等药物调节膀胱功能。
家庭冲突、入学适应不良等应激事件可能诱发遗尿。患儿常伴有焦虑、退缩行为。家长需避免责备,采用正向激励。心理干预包括沙盘治疗、行为矫正训练,必要时联合心理医生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隐性脊柱裂、尿道梗阻等器质性疾病可能导致神经传导异常。常伴随排尿疼痛、尿流变细等症状。需进行泌尿系统超声、尿动力学检查确诊。根据病因选择手术矫正或服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等药物。
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会使尿量增多。这类患儿尿比重偏低,可能合并多饮多尿。可遵医嘱使用醋酸去氨加压素片,睡前限制饮水。需监测血钠水平防止低钠血症。
家长应保持耐心,避免惩罚加重儿童心理负担。日间保证充足水分摄入但睡前2小时限水,养成规律排尿习惯。记录遗尿频率和诱因,若每周超过2次或伴随排尿疼痛、尿色异常需及时就诊。通过排尿训练、心理支持和必要医疗干预,多数患儿在青春期前可逐渐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