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栓塞的体征有哪些

下肢动脉栓塞的体征主要有患肢疼痛、皮肤苍白、皮温降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下肢动脉栓塞是由于血栓或其他栓子阻塞动脉导致血流中断的急症,需立即就医干预。
突发剧烈疼痛是下肢动脉栓塞最常见的首发症状,疼痛呈持续性且难以缓解,多位于栓塞部位远端。疼痛程度与缺血严重性相关,可能伴随肌肉痉挛或压痛。患者常因疼痛被迫保持屈曲体位以减轻不适。
栓塞远端肢体因血流中断出现特征性苍白,抬高患肢时苍白加重,下垂时可能呈现淤青色。皮肤颜色改变通常在栓塞后1小时内出现,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可发展为青紫或花斑样改变。
患肢皮温较健侧明显下降,触摸有冰凉感,温度变化分界往往与栓塞平面一致。使用红外线测温仪可检测到患肢较健侧温差超过2℃,温度骤降是判断栓塞发生的重要客观指标。
栓塞部位远端动脉搏动显著减弱或完全消失,可通过触摸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等判断栓塞平面。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慢性缺血患者侧支循环建立后可能保留微弱搏动。
随着缺血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袜套样感觉减退、麻木或刺痛感,严重时出现肌肉无力甚至瘫痪。神经缺血症状通常提示缺血已超过6小时,属于紧急手术指征。
出现下肢动脉栓塞体征时应绝对卧床制动,避免患肢热敷或按摩。保持患肢低于心脏水平以增加血流灌注,但禁止过度下垂加重水肿。须紧急联系血管外科或急诊科,在医生指导下完善血管超声、CTA等检查,根据病情选择取栓手术、导管溶栓或抗凝治疗。术后需长期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定期复查血管通畅情况,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并保持适度步行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