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的外耳道容易长疖肿是因为什么

婴幼儿外耳道容易长疖肿可能与外耳道皮肤薄嫩、局部潮湿、免疫力低下、细菌感染、不当掏耳等因素有关。疖肿是外耳道毛囊或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通常表现为红肿、疼痛,严重时可影响听力。
婴幼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较薄,皮下组织疏松,防御功能较弱,轻微摩擦或损伤即可导致细菌侵入毛囊引发感染。家长需避免使用棉签等工具过度清洁耳道,日常可用温水轻柔擦拭耳廓周围。
洗澡、吐奶或出汗后未及时擦干耳部,潮湿环境易滋生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建议家长在清洁后保持耳部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吸干水分,减少细菌繁殖机会。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细菌抵抗力较差,可能反复发生疖肿。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若伴随发热或淋巴结肿大,需警惕全身感染可能。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是主要病因,可能与湿疹抓挠、中耳炎分泌物刺激有关。典型症状为剧烈跳痛、耳屏压痛,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生素,严重时需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
家长用发卡、指甲等尖锐物掏耳易划伤皮肤,继发感染后可形成疖肿。若已出现化脓,禁止自行挤压,应就医进行切开引流,避免感染扩散至耳周软组织。
日常应注意保持婴幼儿耳部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异物刺激。哺乳期母亲需均衡饮食,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若疖肿反复发作或伴随高热,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排除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未化脓期可局部热敷缓解疼痛,已化脓者须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防止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