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管状腺瘤是什么意思

肛肠科编辑 医语暖心
0次浏览

关键词: #乙状结肠 #结肠

乙状结肠管状腺瘤是指发生在乙状结肠黏膜的良性肿瘤,属于结肠息肉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由腺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具有潜在恶变风险。

1、病理特征

乙状结肠管状腺瘤在组织学上表现为腺体呈管状结构排列,细胞形态规则,核分裂象少见。其直径通常小于1厘米,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多数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病理诊断需结合免疫组化标记物如CK20、CDX2等辅助鉴别。

2、发病机制

该病变与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相关,部分患者存在APC基因突变等遗传易感性。肠黏膜上皮在致癌因素作用下,经历异型增生至腺瘤形成的多阶段过程,与结直肠癌的腺瘤-癌序列发展理论密切相关。

3、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或腹痛。出血常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或肉眼可见的鲜红色血便,较大腺瘤可能引起肠套叠导致腹部绞痛。症状缺乏特异性,需通过肠镜确诊。

4、诊断方法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可直观观察病灶形态并取活检。影像学检查中,CT结肠成像能显示较大腺瘤的轮廓,超声内镜有助于判断浸润深度。所有切除标本均需送病理检查明确性质及切除完整性。

5、治疗原则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手段,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病变。对于广基或疑似恶变的腺瘤,可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需根据病理结果制定随访计划,高危患者每1-3年复查肠镜,低危患者可延长至3-5年。

发现乙状结肠管状腺瘤后应保持规律结肠镜随访,日常增加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摄入,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避免长期吸烟饮酒,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出现持续便血或排便规律改变时需及时复诊,5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参与结直肠癌筛查项目。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