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炎症的症状有哪些

肠道炎症的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黏液便、发热、体重下降等。肠道炎症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反应、药物刺激、缺血性损伤、放射性损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排便异常、腹部不适、全身性反应等症状。
腹痛是肠道炎症的常见症状,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呈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隐痛。肠道炎症导致肠壁充血水肿、蠕动异常,刺激内脏神经引发疼痛。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出现餐后腹痛加重。急性感染性肠炎疼痛多突然发作,伴随肠鸣音亢进。慢性炎症可能因肠粘连出现定位不明确的钝痛。
腹泻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严重时每日可达10次以上。感染性肠炎多为水样便,溃疡性结肠炎常见黏液脓血便。炎症导致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分泌亢进是主要机制。艰难梭菌感染可出现特征性伪膜性腹泻。长期腹泻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儿童患者需注意脱水风险。
肠道炎症刺激肠黏膜分泌大量黏液,粪便表面可见透明或白色胶冻状物。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常混合血液和脓液。肠易激综合征也可能出现功能性黏液便。黏液分泌增多是肠道对炎症的防御反应,但过量分泌可能加重腹泻症状。持续黏液便需进行肠镜检查排除肿瘤性病变。
中重度肠道炎症常伴低热或高热,体温可达38-39℃。感染性肠炎发热多突然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多为间歇热。炎症因子如白介素-6刺激体温调节中枢是主要机制。儿童患者发热反应更为明显。持续高热可能提示中毒性巨结肠等严重并发症,需紧急医疗干预。
慢性肠道炎症导致营养吸收障碍、食欲减退,可能出现进行性体重减轻。克罗恩病患者因小肠病变更易出现营养不良。长期腹泻造成蛋白质、脂肪吸收不良是主要原因。儿童患者体重不增是重要警示信号。需监测体重变化趋势,必要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肠道炎症患者应注意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高脂高纤维食物。急性期可选择低渣饮食,如米粥、面条等。慢性患者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注意记录排便情况和伴随症状,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物。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通过粪便检测、肠镜等检查明确病因。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但活动期需限制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