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物理治疗原则

儿科编辑 健康科普君
0次浏览

关键词: #脑瘫 #小儿

小儿脑瘫的物理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运动功能训练、姿势控制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以及辅助器具应用。物理治疗是改善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核心手段,需根据个体发育阶段和功能障碍类型制定个性化方案。

1、运动功能训练

通过被动关节活动、主动抗阻训练等方式改善肌张力异常和关节活动度。针对痉挛型脑瘫采用牵伸技术缓解肌肉挛缩,对不随意运动型患儿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训练需遵循从近端到远端、从粗大到精细的发育规律,结合游戏形式增强趣味性。

2、姿势控制训练

重点纠正异常姿势反射和代偿动作,建立正确的头颈躯干对线。利用平衡垫、球类器械进行坐位和立位平衡练习,通过重心转移训练提高姿势转换能力。对于严重姿势异常者可采用悬吊系统进行减重训练。

3、感觉统合训练

通过触觉刷、平衡板等器械改善感觉输入异常,促进感觉-运动整合能力发展。针对患儿可能存在的前庭觉、本体觉障碍设计旋转、跳跃等前庭刺激活动,结合视觉追踪训练增强空间定位能力。

4、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围绕进食、穿衣、如厕等日常活动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采用分步骤教学法逐步建立生活自理技能。根据患儿功能水平适配辅助用具,如防滑餐具、穿衣钩等,训练中需注意培养双手协调能力和动作计划能力。

5、辅助器具应用

根据功能障碍程度配置矫形器、站立架、助行器等辅助设备。踝足矫形器可改善足下垂,躯干矫形器帮助维持坐姿平衡,轮椅适配需考虑生长变化和家庭环境。定期评估器具使用效果并及时调整方案。

物理治疗需与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形成多学科协作,治疗频率建议每周3-5次并配合家庭训练。家长应学习正确的抱姿转移方法和家庭训练技巧,避免异常姿势强化。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评估功能进步情况,根据生长发育阶段调整干预重点,同时关注患儿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保持治疗环境的趣味性和鼓励性对长期康复效果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