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的症状表现为

厌食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长期食欲减退、体重显著下降、对食物存在强烈抵触心理等。厌食症可能与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等原因有关,通常表现为营养不良、月经紊乱、心率减慢、低血压、骨质疏松等症状。可通过心理治疗、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家庭干预、住院治疗等方式改善。
患者对食物兴趣明显降低,甚至出现厌恶感,常伴有进食量骤减。部分患者会刻意回避高热量食物,或通过催吐、过度运动等方式抵消摄入的热量。这种情况可能与下丘脑功能紊乱或神经递质异常有关,需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营养师制定的渐进式饮食计划逐步改善。
体重低于正常标准15%以上,BMI常低于17.5,但患者仍强烈恐惧体重增加。伴随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严重时出现恶病质状态。这种情况需在医生监督下进行阶梯式体重恢复,必要时使用肠内营养剂如整蛋白型肠内营养粉补充能量。
由于长期营养摄入不足,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维生素缺乏等。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贫血、低钾血症等指标异常。需通过复合维生素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等营养补充剂配合均衡膳食进行纠正。
女性患者常见闭经或月经稀发,男性可能出现性欲减退。甲状腺功能检查多显示T3水平降低,皮质醇水平升高。这种情况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抑制有关,需在纠正营养不良基础上使用戊酸雌二醇片等激素类药物调节。
患者常伴随焦虑、抑郁情绪,存在体像障碍,即使极度消瘦仍自觉肥胖。可能出现强迫性运动、社交回避等行为。这种情况需联合使用氟西汀胶囊等抗抑郁药物,并结合正念疗法等心理干预手段。
建议家属为患者营造轻松的进食环境,避免对体重和食物的过度关注。日常可准备小而频繁的餐食,选择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如牛油果、坚果酱等。鼓励患者参与温和的运动如瑜伽或散步,但需避免过度消耗。若出现心率低于50次/分或血钾低于3.0mmol/L等危急情况,应立即就医。恢复期需定期监测体重、骨密度及电解质水平,预防再喂养综合征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