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要素是什么

深静脉血栓形成要素主要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长期制动、遗传性易栓症等。深静脉血栓是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导致的血管阻塞性疾病,常见于下肢。
久坐久卧等行为会减缓下肢静脉回流速度,导致血液淤积。长途旅行、术后卧床超过3天、心力衰竭患者易出现该情况。可通过穿戴弹力袜、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高危人群建议每2小时活动下肢。
外科手术创伤或静脉穿刺可能破坏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激活凝血系统。骨科关节置换术、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生率较高。治疗需结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血栓,同时监测D-二聚体指标。
恶性肿瘤释放促凝物质,妊娠期雌激素升高,口服避孕药等均会改变凝血功能。肺癌、胰腺癌患者可能出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需使用利伐沙班片抗凝,定期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瘫痪患者因肌肉泵功能丧失,静脉回流显著减少。脊髓损伤、重症肌无力患者需每2小时翻身,配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急性期可皮下注射那屈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血栓扩展。
蛋白C缺乏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遗传疾病会导致天然抗凝物质缺陷。有家族史者突发单侧下肢肿胀时,需检测抗心磷脂抗体,紧急情况下使用阿加曲班注射液进行抗凝治疗。
预防深静脉血栓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避免连续静坐超过90分钟。乘坐长途交通工具时应定期做足背屈伸运动,术后患者遵医嘱使用气压治疗仪。出现下肢不对称水肿、皮温升高时,应立即进行血管超声检查,确诊后绝对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肺栓塞。高风险人群日常可食用生姜、深海鱼等抗凝食物,但需与抗凝药物间隔2小时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