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有息肉是怎么回事儿

关键词: #息肉
关键词: #息肉
肠内息肉可能由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胆汁酸代谢异常、肠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药物治疗、调整饮食结构、定期复查、手术切除等方式治疗。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可导致肠息肉多发。这类患者通常存在APC基因突变,表现为结肠内出现数百枚腺瘤性息肉,伴随腹泻或便血症状。确诊后需每1-2年进行结肠镜监测,必要时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术。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食用。
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肠道炎症长期刺激黏膜可形成炎性息肉。病变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常伴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感。治疗需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免疫,严重时需用甲泼尼龙片控制急性发作。炎症控制后息肉可能自行消退。
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会延长致癌物与肠黏膜接触时间。这类息肉多位于左半结肠,可能伴随排便习惯改变。建议每日摄入30克以上膳食纤维,可食用西蓝花、燕麦等食物。同时限制每日红肉摄入不超过70克,避免油炸烧烤等烹饪方式。
胆囊切除术后胆汁酸持续刺激肠黏膜可能诱发息肉。这类息肉好发于右半结肠,可能伴随脂肪泻症状。可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调节胆汁酸代谢,配合酪酸梭菌活菌片改善肠道环境。术后患者应每3年进行结肠镜检查。
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菌群紊乱可能促进息肉形成。患者常见腹胀、腹泻等不适,息肉多呈多发性小息肉。治疗需停用不必要的抗生素,口服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调节菌群,配合布拉氏酵母菌散辅助治疗。日常建议补充发酵乳制品。
发现肠息肉后应建立规律的复查机制,直径小于5毫米的息肉建议1-3年复查肠镜,较大息肉需在6-12个月内复查。饮食上增加全谷物和深色蔬菜摄入,每日保证2000毫升饮水。避免久坐不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出现便血、排便规律改变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