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流口水该怎么办

婴儿流口水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围兜、按摩牙龈、调整喂养姿势、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婴儿流口水通常由出牙期刺激、口腔肌肉发育不完善、吞咽功能不协调、口腔炎症、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
婴儿频繁流口水容易导致口周皮肤潮湿,可能引发口水疹。家长需用柔软棉巾蘸干口水,避免用力擦拭。每日用温水清洗口周2-3次后,可涂抹含氧化锌的护臀膏隔离刺激。若已出现红斑脱屑,可遵医嘱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或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纯棉或竹纤维材质的围兜能吸收多余口水,减少衣物浸湿和皮肤刺激。建议准备5-6个围兜轮流更换,潮湿后立即取下避免滋生细菌。选择颈部宽松的款式,防止勒伤皮肤。夜间可改用防水材质的枕巾保护床品。
出牙期牙龈肿胀会刺激唾液分泌增多。家长洗净双手后,用指腹轻轻按摩婴儿牙龈,每次1-2分钟,每日3-4次。可配合使用冷藏过的牙胶缓解不适,但需避免冷冻导致低温灼伤。若伴随发热超过38℃,需排查其他感染因素。
喂养时让婴儿保持45度半坐位,奶瓶喂养者注意奶嘴孔大小适宜。辅食添加初期选择糊状食物,避免需要大量咀嚼的块状食物。餐后竖抱拍嗝10-15分钟,减少胃食管反流刺激唾液分泌。母乳喂养者需检查婴儿衔乳姿势是否正确。
若流口水伴随拒食、发热、口腔溃疡等症状,可能提示疱疹性龈口炎等感染性疾病。持续性大量流涎合并发育迟缓,需排除脑瘫等神经系统病变。医生可能开具康复训练或阿昔洛韦颗粒等抗病毒药物,家长不可自行用药。
日常需观察婴儿精神状态与生长发育曲线,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湿巾擦拭。出牙期可提供硬质磨牙饼干锻炼咀嚼能力,但需在监护下防止噎呛。若6月龄后仍无改善或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应尽早就诊儿童保健科或神经内科评估。哺乳期母亲应保持饮食清淡,减少可能诱发婴儿过敏的食物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