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治疗方案

早产儿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保暖护理、营养支持、呼吸管理、感染防控、神经发育监测等医疗干预措施。早产儿因各器官发育不成熟,需根据胎龄、体重及并发症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
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需通过暖箱或辐射台维持中性温度环境。出生后立即擦干体表羊水,使用预热的包被包裹,避免低体温导致代谢紊乱。暖箱温度通常设定在32-35摄氏度,湿度维持在60-80%,并根据体重每24小时调整参数。密切监测肛温维持在36.5-37.5摄氏度,防止寒冷损伤或过热脱水。
优先采用母乳喂养,初乳含免疫球蛋白可增强肠道屏障。吸吮力弱者通过鼻胃管微量喂养,起始剂量为10-20毫升/千克/天,逐步增加至150-180毫升/千克/天。极低出生体重儿需添加母乳强化剂,必要时使用早产儿配方奶。静脉营养补充氨基酸、脂肪乳及葡萄糖,维持热量摄入110-130千卡/千克/天,定期监测血糖及电解质。
胎龄小于34周者常规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轻症采用无创通气如NCPAP,氧浓度控制在30-40%,维持血氧饱和度90-95%。严重呼吸衰竭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参数根据血气分析调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需长期氧疗,出院前进行家庭氧疗培训。
严格执行手卫生与消毒隔离制度,侵入性操作前用碘伏消毒。疑似败血症时采集血培养后经验性使用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需禁食胃肠减压,静脉用美罗培南覆盖厌氧菌。定期筛查巨细胞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接触者接种疫苗减少交叉感染。
纠正胎龄40周时进行振幅整合脑电图筛查,异常者行头颅MRI评估脑白质损伤。每3个月随访GMs全身运动质量评估,运动落后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纠正月龄6个月起定期进行贝利量表测试,语言发育迟缓者转诊至专业机构干预。家庭环境中提供丰富的视听触觉刺激,避免强光噪音等不良刺激。
早产儿出院后需持续监测生长发育曲线,定期评估视力听力及心肺功能。喂养时保持半卧位防呛咳,奶具每日煮沸处理。接触婴儿前家长需洗手更衣,避免带菌者近距离接触。按计划接种疫苗,补充维生素AD及铁剂至纠正年龄1岁。发现呼吸暂停、喂养困难或体温异常需立即返院复查,建立专案管理档案追踪至学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