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听力筛查未通过怎么办

早产儿听力筛查未通过可通过复筛检查、诊断性听力评估、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影像学检查、听力干预等方式处理。早产儿听力筛查未通过可能与听觉系统发育不成熟、耳道胎脂堵塞、中耳积液、先天性耳聋、听神经损伤等因素有关。
初次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早产儿需在出生后42天内进行复筛。复筛采用耳声发射或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技术,可排除因测试环境噪音、婴儿哭闹等干扰因素导致的假阳性结果。若复筛仍未通过,需进一步转诊至听力诊断中心。
诊断性检查包括行为测听、声导抗测试和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检查,能准确判断听力损失程度和性质。对于矫正胎龄不足40周的早产儿,建议待其神经系统发育更成熟后再行诊断性评估,避免误判。
ABR检查可客观评估听觉通路功能,对不能配合行为测听的婴幼儿尤为重要。该检查能鉴别传导性耳聋与感音神经性耳聋,若结果显示波V阈值超过35分贝,提示存在听力障碍需干预。
颞骨CT或内耳MRI可检测内耳畸形、听神经发育不良等结构异常。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或有过严重窒息的早产儿,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耳蜗出血、脑白质损伤等继发性听力损害病因。
确诊听力损失后,6月龄前应开始干预。传导性耳聋可先尝试药物治疗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排液,感音神经性耳聋需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同时需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家长应每日与婴儿进行面对面交流刺激语言发育。
家长需定期带早产儿进行听力随访,矫正月龄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均应复查。日常注意观察婴儿对声音的反应,避免耳道进水或异物进入。哺乳时保持半竖立姿势防止呛奶导致中耳炎,居住环境需保持安静但应有适度的声音刺激。若发现婴儿对突发声响无惊跳反射、睡眠中被大声吵醒后不哭闹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