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怎样的症状

牙周炎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形成、牙齿松动移位、口臭及咀嚼无力等症状。牙周炎通常由菌斑堆积、牙石刺激、咬合创伤、内分泌失调或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龈上洁治、龈下刮治、药物治疗或手术等方式干预。
早期牙周炎常见牙龈边缘呈暗红色肿胀,刷牙或咀嚼时易出血。这与菌斑中细菌毒素刺激牙龈毛细血管扩张有关。需采用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配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抑制菌斑。若伴随维生素C缺乏,可适量增加柑橘类水果摄入。
炎症进展会导致牙龈与牙根分离形成病理性牙周袋,探诊深度超过3毫米。牙周袋内易积存食物残渣和厌氧菌,可使用甲硝唑口颊片控制感染,必要时行牙周翻瓣术清除袋内病变组织。
牙槽骨吸收达根长1/3以上时,牙齿出现松动甚至移位。此时需拍摄X线片评估骨破坏程度,轻度松动可通过牙周夹板固定,重度松动则需拔除患牙后行种植修复。骨质疏松患者需同步进行全身抗骨吸收治疗。
牙周袋内腐败坏死组织和细菌代谢产物会产生硫化物气味。除基础治疗外,可短期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凝胶局部涂抹,配合刮舌器清洁舌背菌斑。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
晚期因牙齿缺失或咬合关系紊乱导致咀嚼效率降低。建议采用糜烂饮食过渡,修复缺失牙后逐步恢复普通饮食。长期单侧咀嚼者需纠正不良习惯,必要时进行咬合重建。
日常应选用软毛牙刷和牙间隙刷清洁牙齿邻面,每半年进行专业洁治。吸烟者需戒烟以改善牙龈微循环,妊娠期妇女更需加强口腔卫生管理。出现牙龈自发性出血或牙齿明显松动时,应及时到口腔科进行牙周系统检查,避免延误治疗导致牙齿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