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的中医治疗

中医养生编辑 医心科普
28次浏览

关键词: #胃溃疡 #中医

胃溃疡可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结合生活方式调整改善,常用方法有中药汤剂、针灸、艾灸、穴位贴敷、饮食调理等。胃溃疡多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因素导致,中医治疗需根据寒热虚实不同证型选择方案。

一、中药汤剂

肝胃不和证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含柴胡、香附、陈皮等疏肝理气药物。脾胃虚寒证适用黄芪建中汤,含黄芪、桂枝、白芍等温中补虚成分。瘀血阻络证常选失笑散合丹参饮,含丹参、三七、蒲黄等活血化瘀药材。湿热中阻证多用半夏泻心汤,含黄连、黄芩、半夏等清热化湿药物。所有方剂需由中医师根据舌脉象调整配伍,煎煮时忌用铁器。

二、针灸疗法

主穴选取中脘、足三里、内关等调节胃肠功能的穴位,配合肝俞、脾俞等背俞穴。虚证采用补法配合温针灸,实证用泻法配合电针刺激。急性期每日治疗1次,缓解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对疼痛明显者可加梁丘、公孙等止痛要穴,伴有反酸时配伍膈俞穴调节胃酸分泌。

三、艾灸疗法

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患者,选取中脘、神阙、关元等穴位隔姜灸。将鲜姜切片穿刺后置艾炷施灸,每次3-5壮,局部潮红为度。艾条悬灸可选用足三里、脾俞等穴,距离皮肤2-3厘米回旋灸10分钟。注意防止烫伤,皮肤过敏者禁用,阴虚火旺证忌用此法。

四、穴位贴敷

将吴茱萸、丁香等药物研末醋调,敷贴于中脘、胃俞等穴位。夏季三伏天可用白芥子、细辛等配制三伏贴,冬季三九天改用温阳药物。每次贴敷4-6小时,局部灼热感明显时应及时去除。皮肤破损、过敏体质者慎用,贴敷后忌食生冷。

五、饮食调理

发作期宜食小米粥、山药羹等易消化食物,缓解期可逐步添加南瓜、卷心菜等富含维生素U的食材。忌食辛辣刺激、油炸坚硬及过酸过甜食物,用餐定时定量细嚼慢咽。胃痛时可饮用生姜红糖水缓解,反酸者适合吃碱面馒头中和胃酸。

中医治疗期间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及腹痛变化,如出现黑便或剧烈疼痛应立即就医。建议配合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增强体质,戒烟限酒,夜间睡眠保持左侧卧位减少胃酸反流。治疗3个月后应复查胃镜评估疗效,顽固性溃疡需中西医结合治疗。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