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脂瘤型中耳炎是怎么回事

胆脂瘤型中耳炎可能由先天性发育异常、咽鼓管功能障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感染、鼓膜穿孔长期不愈、表皮样囊肿侵入中耳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鼓室成形术、乳突根治术、抗生素滴耳液、耳道冲洗、定期随访等方式治疗。
胚胎期外耳道上皮细胞残留于中耳腔,可能形成胆脂瘤。患者早期可能无自觉症状,随着角质碎屑堆积可出现耳闷胀感。需通过高分辨率CT确诊,若病变局限可采用耳内镜下清理术,常用药物包括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硼酸冰片滴耳液等控制继发感染。
咽鼓管通气不良导致中耳负压,使鼓膜松弛部内陷形成囊袋,脱落的鳞状上皮在此堆积。典型表现为传导性耳聋伴间歇性耳漏。治疗需改善鼻腔通气,可选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盐酸赛洛唑啉鼻用喷雾剂等,合并感染时需联用头孢克肟分散片、阿奇霉素颗粒等口服抗生素。
长期炎症刺激导致鼓膜上皮向中耳生长,形成继发性胆脂瘤。常见症状为持续性耳流脓伴恶臭,可能破坏听小骨导致听力下降。需行颞骨CT评估病变范围,轻度者可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配合生理盐水冲洗,严重骨质破坏需行开放式乳突切除术。
外伤或感染所致鼓膜穿孔未及时修复,外耳道皮肤经穿孔边缘向中耳生长。患者主诉多为反复耳漏及耳鸣,耳镜检查可见穿孔边缘白色鳞屑。治疗需手术清除病变并修补鼓膜,术后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配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改善黏液排出。
外耳道表皮样囊肿突破鼓环进入中耳,角质代谢物堆积压迫周围组织。特征性表现为渐进性听力下降伴搏动性耳鸣,影像学可见膨胀性骨质破坏。需完整切除囊肿并行听骨链重建,术后使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辅以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改善内耳微循环。
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日常应保持耳道干燥,沐浴时可用防水耳塞避免进水,禁止自行掏耳或使用偏方冲洗。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E等有助于黏膜修复的营养素。术后需定期复查耳内镜和纯音测听,发现耳痛加剧或面瘫等异常应立即就诊。游泳、潜水等水上活动前需经医生评估,乘坐飞机时可通过咀嚼口香糖缓解气压变化对鼓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