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按程度应该如何分类

关键词: #龋齿
关键词: #龋齿
龋齿按程度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三类,病变程度依次加重。龋齿是牙体硬组织在细菌作用下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主要与口腔卫生不良、饮食习惯不当、牙菌斑堆积等因素有关。
浅龋病变局限于牙釉质层,表现为牙面出现白垩色或褐色斑块,表面粗糙但无实质性缺损。患者通常无自觉症状,仅在口腔检查时发现。浅龋可通过氟化物涂布、窝沟封闭等非侵入性方法治疗,日常需加强巴氏刷牙法清洁,使用含氟牙膏有助于再矿化。
中龋病变已突破釉质层累及牙本质浅层,形成明显龋洞,对冷热酸甜刺激敏感。牙本质小管暴露可能导致短暂性疼痛,但刺激去除后症状消失。治疗需去除腐质后采用玻璃离子水门汀或复合树脂充填,建议每半年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处理早期病变。
深龋病变接近牙髓腔,龋洞深大且常有食物嵌塞,冷热刺激引发持续疼痛,可能伴发牙髓炎。牙髓测试反应可表现为敏感或迟钝。治疗需彻底清创后视牙髓状态选择间接盖髓术或根管治疗,严重者需拔除患牙。深龋患者应避免用患侧咀嚼硬物,防止牙体折裂。
预防龋齿需建立每日两次巴氏刷牙、使用牙线清洁邻面的习惯,限制高糖饮食摄入频率。儿童建议每3-6个月涂氟一次,成人每年进行口腔检查及洁治。出现牙齿敏感、变色或疼痛时应及时就诊,早期干预可最大限度保留牙体组织。妊娠期妇女、正畸患者等高风险人群需加强菌斑控制,必要时使用氯己定含漱液辅助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