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发热如何治疗

手足口病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补液治疗、抗病毒治疗、退热药物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方式治疗。手足口病发热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继发细菌感染、脱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原因引起。
使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等部位有助于散热,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较为适宜。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可能引起寒战或皮肤刺激。可配合退热贴辅助降温,每4-6小时更换一次。保持室内通风,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患儿衣着应宽松透气,避免过度包裹。
发热可能导致体液丢失,需要补充足够水分。可选用口服补液盐散调节电解质平衡,每次腹泻或呕吐后补充50-100毫升。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次数。适量饮用米汤、苹果汁等低渗液体,避免高糖饮料。观察尿量变化,若6-8小时无排尿需警惕脱水。
对于重症病例可考虑使用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物,该药物能抑制肠道病毒复制。更昔洛韦分散片对部分柯萨奇病毒有效,需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干扰素α2b喷雾剂可直接作用于口腔疱疹。使用抗病毒药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普通病例无须常规使用。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常规和肝功能。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间隔4-6小时给药一次。布洛芬混悬滴剂适用于6个月以上患儿,具有抗炎作用。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两种退热药不宜交替使用。用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观察有无大汗或虚脱表现。
重症病例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中和循环病毒颗粒。脾氨肽口服冻干粉能调节细胞免疫功能。转移因子胶囊可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使用免疫调节剂需评估免疫功能状态。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皮疹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手足口病发热期间应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疱疹部位,避免抓挠。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温度不宜过高。餐具需单独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泡腾片和锌制剂促进黏膜修复。密切观察精神状态,若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或呕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居家隔离至少2周,直至所有疱疹结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