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怎么治疗

慢性胰腺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胰酶、控制疼痛、治疗并发症、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慢性胰腺炎通常由长期酗酒、胆道疾病、遗传因素、高脂血症、自身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
慢性胰腺炎患者需严格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量控制在20-30克。建议选择清蒸、水煮等烹饪方式,避免油炸食品。可少量多餐,减轻胰腺负担。适当补充中链甘油三酯作为能量来源,这类脂肪无须胰酶分解即可吸收。蛋白质选择鱼肉、鸡胸肉等易消化来源,避免红肉和动物内脏。同时需戒酒,酒精会直接损伤胰腺细胞。
胰酶替代治疗是核心措施,常用胰酶肠溶胶囊、复方胰酶片、多酶片等。这些药物含脂肪酶、蛋白酶和淀粉酶,需在餐中服用帮助消化。严重外分泌功能不全者可能需要大剂量胰酶制剂。用药期间需监测体重和粪便性状,评估疗效。部分患者需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提高胰酶活性,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腹痛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曲马多缓释片等非阿片类药物。顽固性疼痛可能需要加巴喷丁胶囊或阿米替林片调节神经痛。内镜治疗如胰管支架置入能缓解胰管高压型疼痛。疼痛持续加重需警惕假性囊肿、胰管狭窄等并发症,应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避免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防胃肠出血。
糖尿病需采用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可能无效。骨质疏松者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3片。脂肪泻患者需调整胰酶剂量并监测营养状态。假性囊肿直径超过6厘米或感染时,需经皮引流或内镜下治疗。胰管结石可通过体外震波碎石或内镜取石。定期监测胰腺钙化和胰管变化。
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疼痛、胰管梗阻或疑似癌变时需手术。常用术式包括胰管空肠吻合术、胰头切除术和全胰切除术。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和营养状态,术后需长期胰酶替代和血糖监测。手术可能改善疼痛但无法逆转胰腺损伤,术后仍需持续保守治疗。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糖尿病恶化或消化吸收障碍。
慢性胰腺炎患者需终身随访,每3-6个月检查胰腺功能和营养指标。坚持低脂饮食并严格戒酒,避免暴饮暴食。适量补充维生素A、D、E、K等脂溶性维生素。疼痛发作时可采用蜷缩体位缓解,避免自行加大止痛药剂量。出现持续发热、呕吐或黄疸等警示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日常可记录饮食与症状变化,就诊时供医生参考。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避免腹部受压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