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是怎样引起的

阑尾炎可能由阑尾管腔阻塞、细菌感染、胃肠道功能紊乱、淋巴组织增生、粪石嵌顿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阑尾炎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建议及时就医。
阑尾管腔阻塞是阑尾炎最常见的病因。阑尾管腔细长且开口狭小,当食物残渣、粪石或寄生虫等异物进入阑尾管腔时,可能导致管腔完全或不完全阻塞。阻塞后阑尾分泌物排出受阻,管腔内压力升高,影响血液供应,最终引发炎症。患者会出现脐周疼痛后转移至右下腹的典型症状,可能伴随食欲减退。早期可通过禁食、静脉补液等保守治疗缓解,若进展为化脓性阑尾炎需行阑尾切除术。
肠道内大肠埃希菌、厌氧菌等病原体可直接侵袭阑尾黏膜导致感染。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胃肠道菌群失调时,细菌可经阑尾开口逆行侵入,或在血液循环中经血行播散至阑尾。感染会引起阑尾壁充血水肿,严重时形成脓肿。患者除腹痛外常伴有38℃左右发热,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化脓性病变需手术引流。
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胃肠动力异常可能诱发阑尾炎。胃肠蠕动紊乱会使阑尾排空延迟,内容物滞留时间延长,增加管腔阻塞和感染风险。这类患者多有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的病史,腹痛程度相对较轻。调整饮食结构、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有助于改善症状,但若出现持续压痛需考虑手术治疗。
青少年阑尾炎多与淋巴滤泡增生有关。阑尾黏膜下层富含淋巴组织,在病毒或细菌感染时会发生反应性增生,导致管腔狭窄。此类患者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较急但穿孔概率较低。早期可尝试注射用青霉素钠抗感染,配合布洛芬混悬液退热,若48小时内无缓解需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坚硬粪块嵌入阑尾管腔称为粪石嵌顿,多见于中老年便秘人群。粪石机械性压迫可造成黏膜缺血坏死,继发细菌感染。临床表现以持续性右下腹剧痛为特征,腹部CT可见阑尾区高密度影。确诊后应尽快手术,避免阑尾坏疽穿孔。术后可口服乳果糖口服溶液预防便秘,减少复发风险。
预防阑尾炎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饭后剧烈运动,每日摄入足够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出现持续腹痛时应禁食并及时就诊,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术后患者需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普食,两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腹部超声,观察炎症消退情况。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肠道微生态制剂调节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