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的特点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季节性高发、传播速度快、易变异等特点。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可能伴有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
流感在冬春季节高发,与低温环境下病毒存活时间延长、人群室内聚集增多有关。北方地区通常呈现单峰流行,南方可能出现冬夏双峰流行。疫苗接种是预防季节性流感的有效手段,建议高危人群在流行季前接种流感疫苗。
流感病毒可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也可经污染物体表面接触传播。潜伏期通常为1-4天,患者在症状出现前1天至发病后5-7天均具传染性。学校、养老院等集体单位易发生聚集性疫情,需加强通风消毒等防控措施。
流感病毒基因组由8个RNA片段组成,容易通过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产生变异。甲型流感病毒变异频率最高,可导致跨物种传播和大流行。世界卫生组织每年会根据病毒变异情况更新疫苗推荐毒株,这是需要每年接种流感疫苗的重要原因。
流感区别于普通感冒的典型特征是突发高热可达39-40℃,伴有显著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婴幼儿可能出现高热惊厥,老年人易出现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症状通常持续3-5天,乏力感可能延续2-3周。
流感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孕妇、婴幼儿和老年人是并发症高危人群。临床常用奥司他韦胶囊、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但需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
预防流感需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经常用肥皂洗手。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出现症状应居家休息。高危人群可考虑预防性服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等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