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有哪些症状

神经内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8次浏览

关键词: #抽动症 #儿童

儿童抽动症主要表现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早期常见症状有眨眼、皱眉、耸肩等简单动作,进展期可能出现跳跃、触摸物品等复杂动作,或清嗓、咳嗽等发声行为。严重者可出现秽语、模仿言语等症状。抽动症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压力、围产期损伤、链球菌感染等原因有关。

1、运动性抽动

早期多为短暂性简单抽动,如频繁眨眼、挤眼、皱眉、咧嘴等面部动作,或摇头、耸肩、甩手等肢体动作。部分患儿会出现触摸物品、拍打身体等目的性动作。症状常因紧张、疲劳加重,睡眠时减轻。家长需注意避免过度关注抽动行为,可通过转移注意力帮助缓解。

2、发声性抽动

常见清嗓、干咳、吸鼻等简单发声,可能被误认为呼吸道疾病。进展期可出现重复单词、短语,或突然发出犬吠样、尖叫等异常声音。少数患儿会不自主重复他人话语或脏话。家长需记录症状频率,避免因纠正发声加重患儿焦虑。

3、感觉先兆

约半数患儿抽动前出现局部痒感、压迫感等异常感觉,需要通过抽动动作缓解。常见眼部异物感引发眨眼,咽喉部不适导致清嗓。家长可引导孩子用深呼吸替代剧烈抽动,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硫必利片、盐酸可乐定缓释片等药物控制症状。

4、注意力障碍

约50%患儿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表现为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可能与基底神经节功能异常有关。家长需配合医生进行行为训练,避免同时使用哌甲酯类兴奋剂加重抽动。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等药物可兼顾两种症状。

5、情绪行为异常

部分患儿伴随焦虑、强迫行为或学习困难,易因同学嘲笑产生自卑心理。家长需与学校沟通建立包容环境,定期进行心理咨询。严重情绪障碍可遵医嘱联合氟哌啶醇片、利培酮口服溶液等药物干预。

家长应保持规律作息安排,避免过度疲劳或兴奋性活动。饮食注意补充镁、维生素B6等营养素,限制含咖啡因食品。记录抽动日记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变化,切勿自行调整药物。多数患儿青春期后症状减轻,但需持续关注心理适应问题。若出现自伤行为或严重社交障碍,应及时到儿童神经内科或精神科就诊。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