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的发病原因

流行性感冒可能由流感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染源、季节变化、慢性基础疾病等原因引起。流感病毒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三种,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变异能力强,易引起大规模流行。
流感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呼吸道上皮细胞。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易发生变异,导致人体免疫系统难以识别。感染后可能出现高热、肌肉酸痛、头痛等症状。临床常用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
长期熬夜、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因素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免疫球蛋白A分泌不足时,呼吸道黏膜屏障作用下降,病毒更易侵入。这类人群感染后症状往往较重,病程可能延长。建议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补充维生素C片、蛋白粉等营养制剂。
与流感患者密切接触时,病毒可通过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在密闭空间如教室、办公室等处,气溶胶传播风险增高。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触摸口鼻也可能感染。发病前1天到症状出现后5-7天均具有传染性,需做好隔离防护。
冬春季节气温较低,空气干燥有利于病毒存活。寒冷刺激可使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局部免疫力下降。北方地区通常有11月至次年3月的明显流行期。建议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流行期间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患者更易出现重症流感。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免疫功能紊乱或肺功能储备不足。感染后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必要时使用连花清瘟胶囊、清开灵颗粒等中成药辅助治疗。
预防流感需保持室内通风,勤洗手并规范佩戴口罩。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慢性病患者、孕妇、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患病期间应多饮水,进食易消化的粥类、蒸蛋等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