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是什么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流感病毒可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变异能力强,易引起大规模流行。
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病毒释放的毒素和炎症介质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症状。流感潜伏期通常为1-4天,发病急骤,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摄氏度,伴有寒战。除典型症状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咽痛、干咳、鼻塞等呼吸道症状,儿童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流感病程一般为1-2周,但咳嗽和乏力可能持续更长时间。
流感并发症多见于老年人、婴幼儿、孕妇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常见并发症包括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心肌炎、脑炎等。重症流感可能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H5N1、H7N9等亚型引起的流感病情通常更为严重。流感病毒可通过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发生变异,这也是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更新的原因。
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流感疫苗,疫苗需每年接种一次。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等也有助于预防流感。确诊流感后应居家隔离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于高危人群或出现重症倾向的患者,应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胶囊、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等抗病毒药物。流感流行季节要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出现聚集性发热病例应及时报告疾控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