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脑梗塞怎么治疗

老人脑梗塞可通过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神经保护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脑梗塞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血液高凝状态、血管炎等原因引起。
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塞的关键治疗手段,适用于发病4.5小时内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射用尿激酶等,能够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溶栓治疗需在严格评估出血风险后进行,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错过溶栓时间窗的患者可考虑血管内取栓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可预防血栓形成和复发,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作用,需长期规律服用。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黑便等不良反应。严重消化道溃疡患者需谨慎使用。
神经保护治疗旨在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常用药物包括依达拉奉注射液、胞磷胆碱钠胶囊等。这类药物通过清除自由基、改善能量代谢等机制保护神经细胞。治疗需在发病早期开始,持续2-4周。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需定期监测转氨酶水平。
康复训练对改善功能障碍至关重要,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吞咽训练等。早期康复可在病情稳定后24-48小时内开始,由专业康复师制定个性化方案。训练需循序渐进,从被动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坚持6个月以上的系统康复可获得较好效果。
手术治疗适用于大面积脑梗塞或小脑梗塞患者,常用术式包括去骨瓣减压术、脑室引流术等。手术可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术后需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手术时机和方式需根据病情个体化选择。
脑梗塞老人日常需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适当进行散步等有氧运动,避免剧烈活动。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监测血脂凝血功能。保持情绪稳定,保证充足睡眠。出现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加重时需立即就医。家属应学习基本护理知识,协助患者进行日常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