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肚子疼如何治疗

小儿肚子疼可通过调整饮食、热敷腹部、补充益生菌、使用解痉药物、抗感染治疗等方式缓解。小儿肚子疼可能与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胃肠炎、肠套叠等原因有关。
小儿肚子疼发作期间需暂停固体食物摄入,改为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可逐渐添加米汤、稀粥等流质食物,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及高糖食物。母乳喂养婴儿应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者可暂时稀释奶粉浓度。
用40℃左右温水袋包裹毛巾敷于患儿脐周,每次持续15-2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2-3次。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肠痉挛引起的阵发性疼痛。操作时需家长全程监护,防止烫伤,若患儿出现皮肤发红应立即停止。
可选择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儿童专用益生菌制剂,帮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适用于因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腹胀、隐痛,服用时需用温水冲调,避免与抗生素同服。建议家长选择标注适用年龄的合规产品。
对于肠痉挛引起的剧烈疼痛,可遵医嘱使用颠茄片、消旋山莨菪碱片等抗胆碱能药物。这些药物能阻断平滑肌痉挛,但可能引起口干、面部潮红等副作用。2岁以下幼儿须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家长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
确诊细菌性肠炎时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由轮状病毒等引起的腹泻无须抗菌治疗,主要通过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家长需观察患儿大便性状变化,若出现血便或持续高热应及时复诊。
日常需培养儿童规律进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或空腹食用刺激性食物。注意腹部保暖,运动后不宜立即饮用冷饮。若腹痛持续超过6小时不缓解,或伴随呕吐、血便、意识改变等症状,家长须立即携带患儿就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锌制剂促进肠黏膜修复,但所有药物使用均需在儿科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