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与慢性胆囊炎的区别

急性胆囊炎与慢性胆囊炎的主要区别在于起病速度、症状表现和病理特征。急性胆囊炎起病急骤,表现为右上腹剧痛、发热和恶心呕吐;慢性胆囊炎病程缓慢,多由反复胆结石刺激引起,症状以隐痛、消化不良为主。
急性胆囊炎通常由胆囊管梗阻合并细菌感染导致,常见诱因包括胆结石嵌顿、高脂饮食或胆道寄生虫。患者可出现墨菲征阳性、白细胞升高及胆囊壁增厚等典型表现,严重时可进展为胆囊穿孔或脓毒血症。治疗需禁食、静脉补液,并尽早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必要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慢性胆囊炎多因长期胆结石刺激或急性炎症迁延不愈所致,胆囊壁呈纤维化增厚,收缩功能减退。患者常在进食油腻后出现右上腹闷胀、嗳气,B超检查可见胆囊萎缩或瓷化胆囊。无症状者可观察,反复发作者建议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消炎利胆片等药物,并择期手术切除胆囊。两类疾病均需低脂饮食,避免酒精和暴饮暴食,定期复查腹部超声。
无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患者,均应保持规律作息,每日饮水超过1500毫升,适量补充维生素K以改善胆汁代谢。出现持续性腹痛、黄疸或体重下降时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术后患者需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注意伤口护理并定期随访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