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退热需要注意哪些

小儿发烧退热需要注意监测体温变化、保持水分摄入、合理使用退热药物、观察伴随症状、避免过度包裹。发热是儿童常见症状,可能与感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耳温枪定时测量体温,建议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需要采取退热措施。记录体温变化趋势有助于判断病情发展,持续高热或体温波动较大时应及时就医。测量时需避开进食、运动后30分钟内,确保数据准确。
发热会增加水分蒸发,容易导致脱水。可少量多次给予温开水、口服补液盐或稀释果汁。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次数。观察尿量可作为判断脱水程度的指标,6小时内无排尿或尿液呈深黄色提示需加强补液。避免含糖过高饮料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和布洛芬混悬液是儿童常用退热药,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两种药物间隔使用需间隔4小时以上,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用药后30分钟开始评估效果,若2小时后体温未降或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禁止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的药物。
需特别注意是否出现嗜睡、呕吐、皮疹、抽搐等警示症状。发热伴颈部僵硬可能提示脑膜炎,呼吸急促可能为肺炎表现。3个月以下婴儿发热、发热超过72小时或体温超过40摄氏度均属危险信号。记录症状出现时间及演变过程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
发热时应减少衣物和被褥,保持室温20-24摄氏度为宜。传统捂汗方法可能阻碍散热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可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式,重点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分布区域。禁止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引起中毒或寒战。退热期出汗后需及时更换干燥衣物。
小儿发热期间应保持居室通风,饮食以易消化的粥类、面条为主,避免油腻食物。体温正常后24小时内不宜剧烈运动,注意观察有无病情反复。家长需学习正确使用退热药的方法,家中常备儿童专用剂型药物。如发热伴随精神萎靡、拒食、呼吸困难等表现,或发热持续超过3天,须立即前往儿科就诊。退热后仍建议继续观察2-3天,注意有无中耳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