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要停母乳吗

母乳性黄疸通常无须停母乳,多数情况下可继续哺乳。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因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而出现的黄疸,属于生理性黄疸的延续或加重。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早发型多因母乳摄入不足导致排便减少,胆红素排出受限,表现为出生后3-4天黄疸加重。此时应增加哺乳频率至每日8-12次,促进肠道蠕动和胆红素排泄。迟发型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有关,该酶可分解结合胆红素使其被肠道重吸收,黄疸可持续3-12周,但胆红素水平通常不超过15mg/dl。两种情况均无需特殊治疗,密切监测胆红素变化即可。
当血清胆红素超过18mg/dl或上升速度过快时,需考虑光疗干预。若黄疸持续超过3个月、大便颜色变浅或伴有嗜睡、拒奶等症状,可能合并胆道闭锁等病理性黄疸,须立即就医排查。哺乳期母亲应避免摄入含雌激素药物或大量中药汤剂,这些物质可能通过乳汁加重黄疸。
保持每日哺乳量在500-800毫升,适当晒太阳有助于胆红素代谢。若需暂停母乳,建议不超过48小时并配合吸乳器维持泌乳,黄疸消退后可恢复喂养。定期监测体重增长曲线,新生儿每周增重150-200克说明喂养充足。出现皮肤黄染加重、精神反应差等情况时,应及时至儿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