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C反应蛋白高、发烧怎么治疗

小儿C反应蛋白高伴随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液治疗、抗生素治疗、抗病毒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等方式干预。C反应蛋白升高与发热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免疫性疾病、创伤、肿瘤等因素引起。
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选择温水擦浴或退热贴。用32-34摄氏度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部位,避免使用酒精。退热贴可贴于额头或太阳穴,每4小时更换一次。物理降温期间需监测体温变化,若持续升高需及时就医。
发热易导致脱水,可口服补液盐Ⅲ或米汤等含电解质液体。补液盐Ⅲ需按说明书比例配制,分次少量喂服。观察患儿尿量及精神状态,出现嗜睡、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时需静脉补液。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频次。
细菌感染引起时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奇霉素颗粒等。使用前需明确过敏史,完成血培养等检查。头孢类抗生素可能引起腹泻,可配合益生菌使用。疗程通常5-7天,不可自行停药。
流感病毒导致时可使用奥司他韦颗粒,需在发病48小时内启用。手足口病轻症无须抗病毒药物,重症需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抗病毒药物可能引发胃肠反应,需餐后服用。
川崎病等免疫性疾病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激素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掩盖感染症状。长期用药者需逐步减量,突然停药可能引发反跳现象。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血压和血糖。
家长需保持患儿居住环境通风,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避免油腻食物。发热期间每4小时测量体温,记录发热曲线。若出现持续高热、惊厥、皮疹等表现,或C反应蛋白超过100毫克每升时需急诊处理。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