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手足口病

儿科编辑 医点就懂
0次浏览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手足口

手足口病可通过口腔疱疹、手足皮疹发热等症状判断。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具有传染性。

1、口腔疱疹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是手足口病的典型表现。疱疹多位于舌、颊黏膜、硬腭等部位,初期为红色小斑点,随后形成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可能导致患儿拒食、流涎。家长需注意观察口腔变化,避免刺激性食物,可用康复新液含漱促进黏膜修复。

2、手足皮疹

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具有诊断意义。皮疹多为小米粒至绿豆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壁较厚不易破溃。部分患儿可能伴随甲周脱屑。皮疹通常不痛不痒,无须特殊处理,但家长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3、发热症状

多数患儿发病初期会出现38-39℃的中低热,持续1-2天。发热可能伴随食欲减退、乏力等全身症状。若体温超过39℃或持续3天以上,提示可能发生重症倾向。家长可采用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等退热药物。

4、神经系统表现

重症病例可能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这与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有关,可能进展为脑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出现此类表现时家长需立即送医,临床可能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或静脉用免疫球蛋白进行免疫调节。

5、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周内有托幼机构接触史或病例接触史可辅助诊断。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流行季节多为夏秋季,家长发现疑似症状应隔离患儿,对玩具、餐具等物品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1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饮食宜选择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牛奶等,避免过热、过酸食物刺激口腔溃疡。注意补充水分,每日监测体温变化。托幼机构发生聚集性疫情时,需配合疾控部门开展终末消毒。若出现持续高热、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表现,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须立即前往医院儿科或感染科就诊。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