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预防手足口病可通过保持手卫生、避免接触患者、接种疫苗、加强环境消毒、增强免疫力等方式实现。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
正确洗手是阻断病毒传播的关键。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需用流动水和肥皂搓洗20秒以上,尤其注意指尖和指缝的清洁。婴幼儿需由家长协助洗手,无法洗手时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眼鼻口,减少病毒侵入机会。
流行季节尽量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不与发热或出疹患者密切接触。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其分泌物污染的玩具、餐具等需单独消毒。托幼机构发现病例时应及时报告,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
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2剂次,间隔1个月。该疫苗虽不能预防所有肠道病毒,但能显著降低EV71相关重症和死亡风险。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或低热,一般1-2天可自行缓解。
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需用含氯消毒剂擦拭,衣物被褥煮沸或暴晒消毒。保持室内通风,每日开窗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幼儿园需对门把手、玩具、桌椅等高频接触部位增加消毒频次,卫生间便器每日用消毒液冲洗。
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有助于提升抵抗力。饮食应包含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西蓝花、猕猴桃等新鲜蔬果。适当户外活动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但需避免在流行期到儿童游乐场等高风险区域。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应每日检查儿童手心、足底和口腔有无疱疹,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患儿饮食宜温凉流质,避免酸辣刺激食物加重口腔疼痛。痊愈后仍可能感染其他型别肠道病毒,需持续做好预防措施。托幼机构应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并通知家长带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