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发高烧怎么办

手足口病发高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使用退热药物、观察并发症、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
患儿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家长可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或使用退热贴辅助降温。避免使用酒精擦浴或冰水浴,以免刺激皮肤或引发寒战。物理降温需重复进行直至体温下降,同时保持室内通风,减少衣物包裹。
高热易导致脱水,家长需少量多次给患儿饮用温开水、口服补液盐溶液或稀释果汁。若口腔疱疹疼痛拒食,可选用吸管或勺喂流质食物。每日饮水量应超过日常需求,观察排尿次数和尿液颜色,出现尿量减少或眼窝凹陷需警惕脱水。
体温持续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或布洛芬混悬液等儿童专用退热药。禁止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用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两次用药间隔不少于4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若服药后仍持续高热,应及时复诊。
家长需密切监测患儿精神状态、肢体活动及呼吸情况。出现持续嗜睡、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症状时,可能提示病毒性脑炎或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疱疹破溃处可涂抹炉甘石洗剂预防感染,避免抓挠引发继发细菌感染。
若高热持续72小时不退,或伴随抽搐、意识模糊、皮肤瘀斑等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就医时携带详细体温记录和用药史,配合医生进行血常规、脑脊液等检查。重症患儿可能需要静脉输液或住院治疗,家长应配合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发热期间,家长需保持患儿卧床休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蒸蛋羹等。避免辛辣、坚硬或过烫食物刺激口腔疱疹。患儿衣物、玩具需每日消毒,与其他儿童隔离至少1周至疱疹结痂。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促进黏膜修复,但需避免剧烈活动以防心肌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