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预防常识是什么

手足口病可通过接种疫苗、注意手卫生、避免接触患者、保持环境清洁、增强免疫力等方式预防。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
EV71型灭活疫苗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适用于6月龄至5岁儿童。该疫苗可针对性预防EV71肠道病毒导致的手足口病,需接种2剂次,间隔1个月。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或低热,一般1-2天可自行缓解。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需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至少20秒,尤其要清洁指缝和指甲。无法洗手时可使用含75%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家长需帮助幼儿规范洗手动作,避免儿童将手放入口中。
流行季节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不与发热或出疹患儿密切接触。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其分泌物污染的玩具、餐具等需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托幼机构发现病例时应及时报告疾控部门。
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地面、门把手等高频接触表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患儿衣物应单独清洗并煮沸消毒,奶瓶、餐具等需每日高温消毒。
保证充足睡眠和适度运动,饮食应包含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西蓝花、猕猴桃等新鲜蔬菜水果。6月龄以上婴儿可逐步添加辅食,避免喂养时共用餐具。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需每日检查儿童手心、足底和口腔有无疱疹,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患儿康复后仍可能携带病毒,2-4周内需继续做好个人防护。托幼机构应落实晨午检制度,对公共区域进行定期消毒,发现聚集性疫情应立即采取停课措施。普通家庭可使用紫外线灯对房间空气消毒,注意避免直视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