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症状和治疗方法有哪些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及手足皮疹,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对症护理等方式干预。该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
病程初期多出现38-39℃中低热,持续1-2天,可能伴随食欲减退。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物,同时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家长需注意监测体温变化,避免高热惊厥。
口腔黏膜出现米粒大小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多分布于舌、颊黏膜和硬腭部位。可使用开喉剑喷雾剂、康复新液等促进黏膜修复,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家长应准备温凉流质食物,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创面。
手掌、足底及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疹间皮肤正常,一般无瘙痒感。皮疹未破溃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继发感染时需涂抹莫匹罗星软膏。家长需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修剪指甲防止抓挠。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可能引起脑膜炎表现,如持续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等。需立即就医进行腰椎穿刺检查,重症病例可能需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极少数患儿会出现肺水肿、心率增快等危重表现,与病毒侵袭心肌及脑干有关。此类情况需在ICU进行心电监护,必要时采用机械通气支持,可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控制炎症反应。
患病期间应隔离治疗2周,患儿餐具玩具需每日消毒。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选择米粥、蒸蛋等易消化食物。托幼机构发生聚集病例时,需对活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疫苗接种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EV71灭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