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的病因

儿科编辑 医语暖心
0次浏览

关键词: #黄疸 #母乳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主要有母乳喂养不足、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遗传性胆红素代谢异常、新生儿肠道菌群未建立完善、母乳中孕烷二醇含量增高等因素。

1、母乳喂养不足

新生儿摄入母乳量不足会导致肠蠕动减少,胆红素在肠道停留时间延长,经肠肝循环重吸收的胆红素增加。这种情况多见于哺乳姿势不正确、母婴分离或母亲泌乳量不足。可通过增加喂养频率、调整哺乳姿势改善,必要时需补充配方奶。

2、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分解结合胆红素为未结合胆红素,增加肠道对胆红素的再吸收。该酶活性受母亲饮食和激素水平影响,表现为出生后4-7天黄疸加重。通常建议继续母乳喂养,监测胆红素水平。

3、遗传性胆红素代谢异常

部分患儿存在UGT1A1基因多态性,导致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降低,影响胆红素代谢。这类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伴有家族史。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严重时需光疗干预。

4、肠道菌群未建立完善

新生儿肠道内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使胆红素不能充分转化为尿胆原排出。早产儿更易发生,通常2-3周后随菌群定植可自行缓解。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5、母乳中孕烷二醇含量增高

某些母亲乳汁中孕烷二醇含量较高,可竞争性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这种情况多表现为黄疸持续2-3个月,但生长发育正常。通常无须特殊处理,必要时可暂停母乳喂养24-48小时观察。

母乳性黄疸患儿应保证每日8-12次有效哺乳,母亲需注意饮食均衡,避免摄入含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的食物。密切监测黄疸变化,若出现嗜睡、拒奶等症状或黄疸持续超过3周,应及时就医排除病理性黄疸。定期进行经皮胆红素检测,避免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