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手抽搐是怎么回事

儿科编辑 医普观察员
0次浏览

关键词: #新生儿

新生儿手抽搐可能由生理性肌阵挛、低钙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保暖补钙、药物干预、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

1、生理性肌阵挛

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时可能出现短暂手部抽动,通常发生在浅睡眠期或受惊时,表现为单侧手指不自主抖动,持续数秒可自行缓解。家长需保持环境安静,避免突然声响刺激,包裹襁褓增加安全感。若发作频繁影响睡眠,建议儿科就诊排除病理性因素。

2、低钙血症

维生素D缺乏或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钙降低,引发手足搐搦症,典型表现为手腕屈曲、拇指内收的助产士手姿势。需检测血清钙和游离钙水平,遵医嘱补充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或维生素AD滴剂。母乳喂养者母亲应增加奶制品摄入。

3、缺氧缺血性脑病

围产期窒息史患儿可能出现脑损伤相关抽搐,多伴有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需进行头颅MRI和脑电图检查,急性期使用苯巴比妥注射液控制惊厥,后期配合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营养神经。家长需定期随访发育评估。

4、颅内感染

化脓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炎可引起抽搐持续状态,常伴随发热、前囟膨隆。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可确诊,需住院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严重时联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减轻脑水肿。恢复期可能出现运动功能障碍。

5、遗传代谢病

甲基丙二酸血症等遗传病会导致代谢产物蓄积刺激神经,多在喂养后发作,伴有呕吐、嗜睡。尿有机酸筛查和基因检测可诊断,需限制蛋白质摄入并使用左卡尼汀口服溶液促进代谢。此类疾病需终身管理。

日常需注意记录抽搐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避免过度包裹导致体温升高。母乳喂养母亲应保持均衡饮食,配方奶喂养者按标准比例冲调。居住环境温度维持在24-26℃,洗澡水温不超过39℃。若抽搐超过5分钟或伴随紫绀、意识丧失,须立即急诊处理。定期儿童保健科随访监测神经发育进度,发现运动落后及时介入康复训练。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