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指原发于肾小球的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异常、遗传因素、代谢紊乱、感染诱因及环境刺激。
免疫复合物沉积是主要发病机制,循环免疫复合物或原位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引发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损伤。临床可通过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严重者需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部分患者存在基因突变如NPHS2、ACTN4等,导致足细胞骨架蛋白异常,表现为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此类患者需进行基因检测,必要时采用靶向药物治疗延缓肾功能恶化。
高血糖、高尿酸等代谢异常可诱发足细胞损伤和系膜基质增生,常见于糖尿病肾病或痛风性肾病。控制血糖低于7mmol/L、血尿酸低于360μmol/L可显著减缓肾小球硬化进展。
链球菌感染后1-3周可能诱发急性弥漫增生性肾炎,表现为补体C3下降和ASO升高。此类患者需彻底清除感染灶,急性期限制钠盐摄入并监测尿量变化。
长期接触重金属或有机溶剂可导致膜性肾病,特征性表现为抗PLA2R抗体阳性。职业暴露人群应定期筛查尿微量白蛋白,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患者需保持每日钠盐摄入低于5克,优质蛋白按0.8克/公斤体重补充。推荐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改善微循环,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监测晨起眼睑水肿和夜尿增多情况,每3个月复查尿蛋白定量和肾小球滤过率。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肾毒性药物,合并高血压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出现严重水肿或尿量骤减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