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早期发现外阴癌
女性疾病编辑
医普小能手
女性疾病编辑
医普小能手
外阴癌可通过观察异常症状、定期妇科检查、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及高危因素筛查等方式早期发现。外阴癌可能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外阴硬化性苔藓、长期慢性炎症、吸烟及免疫抑制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外阴瘙痒、溃疡、肿块、色素沉着改变或异常出血等症状。

外阴癌早期可能出现持续不愈的外阴瘙痒、疼痛或烧灼感,部分患者可触及硬结或小肿块。皮肤改变如白斑、红斑、糜烂或溃疡超过2周未愈合需警惕。若发现外阴不对称增厚、颜色异常或疣状赘生物,应及时就医。日常清洗时建议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清洁剂,避免抓挠刺激病变区域。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发现外阴微小病变。绝经后妇女更应重视检查,因外阴萎缩可能掩盖早期病变。检查时需充分暴露外阴,配合医生进行双侧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及会阴部的全面评估。存在外阴硬化性苔藓等癌前病变者需缩短检查间隔至3-6个月。
对可疑病灶需行多点活检或切除活检明确诊断。醋酸试验或甲苯胺蓝染色可帮助定位取材区域。活检前需避开月经期,术后保持外阴干燥清洁。病理报告提示外阴上皮内瘤变时,需根据分级选择激光消融、局部切除或广泛切除术,并定期随访。

超声可评估病灶浸润深度及腹股沟淋巴结状态,MRI对判断周围组织侵犯范围更准确。CT用于排查远处转移,PET-CT在晚期病例中有较高价值。影像学检查无创但需结合临床表现,单纯影像异常不可作为确诊依据。
HPV检测尤其是16/18型阳性者需加强监测。长期吸烟、免疫缺陷疾病或外阴慢性皮炎患者应列为重点筛查对象。有外阴癌家族史者建议遗传咨询。控制高危因素如戒烟、治疗HPV感染和规范管理外阴皮肤病可降低发病风险。

日常需选择棉质透气内衣避免局部摩擦,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防止感染。出现异常分泌物时可用温水清洗,禁用强碱性洗剂。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C及优质蛋白增强免疫力,适度运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确诊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治疗,术后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5年内每3-6个月随访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