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子宫内膜炎的原因
女性疾病编辑
健康陪伴者
女性疾病编辑
健康陪伴者
子宫内膜炎可能由细菌感染、宫腔手术操作、卫生习惯不良、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子宫内膜炎通常表现为下腹痛、异常阴道分泌物、月经异常、发热、性交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合适的药物,并做好个人卫生管理。

细菌感染是子宫内膜炎最常见的原因,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可能通过阴道上行感染子宫内膜,导致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下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且有异味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胶囊、甲硝唑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药物控制感染。
人工流产、刮宫术、宫腔镜检查等宫腔手术操作可能损伤子宫内膜,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或术后护理不当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持续性下腹痛、异常阴道流血等症状。预防上需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术后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酯片、阿奇霉素分散片等预防性抗生素。
经期使用卫生巾不及时更换、性生活前后清洁不足等不良卫生习惯可能增加细菌感染风险。长期使用阴道冲洗液可能破坏阴道正常菌群平衡,降低局部防御能力。改善个人卫生习惯有助于预防子宫内膜炎,建议每日清洗外阴,避免过度冲洗阴道内部。

盆腔炎、输卵管炎、宫颈炎等邻近器官的炎症可能直接蔓延至子宫内膜。输卵管积水可能倒流至宫腔,携带病原体感染子宫内膜。患者除子宫内膜炎症状外,还可能伴有腰骶部酸痛、排尿不适等邻近器官受累表现。治疗需针对原发感染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多西环素片、奥硝唑胶囊等药物。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会增加子宫内膜炎发生概率。这类患者感染症状可能不典型但易反复发作。除抗感染治疗外,还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必要时可考虑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等免疫调节药物辅助治疗。

预防子宫内膜炎需注意经期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减少不必要的宫腔操作。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治疗。治疗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足休息,饮食上宜清淡,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有助于恢复。定期复查直至症状完全消失,防止转为慢性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