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纵隔肿瘤是怎么回事

后纵隔肿瘤可能由神经源性肿瘤、淋巴瘤、畸胎瘤、食管囊肿、胸腺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干预。后纵隔是胸腔内重要结构密集区域,肿瘤生长可能压迫邻近器官导致相应症状。
后纵隔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多起源于交感神经链或肋间神经。神经鞘瘤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孤立肿块,神经纤维瘤可能伴发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可能出现胸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CT检查可显示肿瘤与神经根的关系,手术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必要时可辅以放射治疗。
纵隔淋巴组织异常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霍奇金淋巴瘤常见于前纵隔而非后纵隔。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表现为多组淋巴结肿大,伴随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病理活检确诊后需进行化学治疗,常用方案包含环磷酰胺注射液、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等药物,必要时联合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进行靶向治疗。
来源于生殖细胞的肿瘤,成熟畸胎瘤包含毛发、牙齿等组织成分。CT显示混杂密度肿块伴钙化灶,肿瘤增大可导致呼吸困难或吞咽障碍。手术切除时需注意避免损伤邻近的食管和气管,术后病理确诊为未成熟畸胎瘤者需补充化学治疗。
胚胎期前肠发育异常形成的先天性病变,囊壁内衬食管黏膜上皮。多数患者无症状,巨大囊肿可能引起吞咽梗阻感或反复肺部感染。胃镜检查可排除食管本身病变,胸腔镜下囊肿摘除术是根治性治疗手段,术中需注意保护迷走神经。
虽然胸腺瘤多位于前纵隔,但异位胸腺组织可能出现在后纵隔。部分患者合并重症肌无力,表现为眼睑下垂或四肢无力。手术需完整切除肿瘤包膜,术后根据病理分期决定是否需放射治疗,合并肌无力症状者需长期服用溴吡斯的明片。
后纵隔肿瘤患者术后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复查胸部CT监测复发情况。出现持续性胸痛、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时应及时就诊。饮食上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促进组织修复,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康复期间可进行呼吸训练改善肺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张力增加。所有治疗均需在胸外科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