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常见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
血液内科编辑
医颗葡萄
血液内科编辑
医颗葡萄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化学物质暴露、病毒感染、电离辐射以及免疫异常等。该疾病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特征,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

范可尼贫血等遗传性疾病可导致骨髓造血干细胞缺陷,患者常伴有先天性畸形。基因检测可发现FANCA、FANCC等基因突变。治疗需依赖造血干细胞移植,同时使用环孢素软胶囊、司坦唑醇片等免疫调节药物辅助治疗。
长期接触苯类化合物、杀虫剂等有毒化学物质会损伤造血微环境。患者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需立即脱离暴露环境。临床常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注射液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促进造血恢复。
EB病毒、肝炎病毒等感染可诱发免疫介导的造血抑制。患者常见反复感染伴持续发热,需进行病毒血清学检测。治疗需控制原发感染,必要时输注浓缩血小板悬液改善出血症状。

大剂量辐射直接破坏骨髓造血干细胞DNA结构,导致不可逆损伤。这类患者需进行骨髓移植评估,术前可使用环磷酰胺注射液进行预处理,术后需长期服用他克莫司胶囊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可攻击自身造血干细胞,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加重。可通过骨髓活检确诊,治疗首选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配合甲泼尼龙片冲击治疗调节免疫功能。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保持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动物肝脏、瘦肉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注意口腔清洁避免感染,活动时防止碰撞引发出血。建议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监测造血功能,避免接触染发剂等化学制剂。出现发热或皮下瘀斑应及时就医,必要时住院进行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