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需要做什么鉴别诊断
血液内科编辑
医心科普
血液内科编辑
医心科普
白血病需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巨幼细胞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白血病的确诊需结合血常规、骨髓穿刺、免疫分型、染色体及基因检测等综合判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但骨髓增生低下,无原始细胞增多。患者可能出现皮肤黏膜出血、感染等症状。可通过骨髓活检明确诊断。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注射液,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表现为病态造血和无效造血,外周血可见幼稚细胞但比例低于白血病。常见症状包括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诊断依赖骨髓涂片发现病态造血现象。可使用地西他滨注射液、来那度胺胶囊等药物治疗。
淋巴瘤侵犯骨髓时需与白血病鉴别,前者常有淋巴结肿大、B症状等表现。骨髓中淋巴瘤细胞呈簇状分布而非弥漫性浸润。确诊需淋巴结活检和免疫组化。常用治疗方案含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环磷酰胺片等药物。

巨幼细胞性贫血因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骨髓中出现巨幼变细胞,易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混淆。但前者无原始细胞增多,补充叶酸片或维生素B12注射液后血象可恢复正常。患者常有舌炎、神经系统症状等表现。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表现为单纯血小板减少,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无原始细胞增多。患者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症状。一线治疗包括醋酸泼尼松片、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等药物。

白血病患者日常需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避免牙龈出血。饮食应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蒸蛋,避免生冷刺激。注意个人防护,减少感染风险,出现发热、出血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常规,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