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息肉的危害
肛肠科编辑
健康解读者
肛肠科编辑
健康解读者
肛门息肉可能引起出血、排便困难、感染甚至癌变等危害。肛门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定期观察、药物治疗、内镜下切除、手术切除、病理检查等。

体积较小的肛门息肉若无明显症状,可暂时定期观察。患者需每6-12个月进行肛门指检或肠镜检查,监测息肉大小和形态变化。观察期间应保持高纤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减少排便时对息肉的摩擦刺激。
伴有炎症的肛门息肉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秦栓、地奥司明片、云南白药痔疮膏等药物。这些药物能缓解局部水肿和出血症状,但对息肉本身无消除作用。药物治疗期间需配合温水坐浴,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
直径在5-20毫米的带蒂息肉适合内镜下电切术。通过肠镜导入高频电刀,在息肉基底部进行电凝切除。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术后需禁食24小时,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切除组织需送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广基型大息肉或疑似恶变者需行肛门局部切除术。在腰麻或骶麻下完整切除息肉及周边部分正常组织,创面进行缝合。术后需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预防感染,保持切口干燥清洁,2周内避免久坐和骑车。
所有切除的息肉标本必须进行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类型。腺瘤性息肉具有癌变倾向,需每3个月复查肠镜。若检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能需追加扩大切除术。

肛门息肉患者日常应保持膳食纤维摄入量每日25-30克,推荐食用燕麦、火龙果、西蓝花等食物。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每次如厕不超过5分钟。避免长期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出现便血加重、肛门坠胀或排便习惯改变时需及时复诊。术后患者应每3-6个月进行肛门指检,每年接受一次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