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是如何被诊断出来的

肛肠科编辑 医颗葡萄
110次浏览

关键词: #结肠癌 #肠癌

结肠癌的诊断主要通过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确诊,辅助手段包括粪便潜血试验、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诊断流程通常涉及初步筛查、影像评估和组织学验证三个阶段。

1、粪便潜血试验

粪便潜血试验是结肠癌早期筛查的常用方法,通过检测粪便中微量血液判断消化道出血情况。免疫化学法检测具有较高特异性,可降低假阳性概率。若结果呈阳性需进一步进行结肠镜检查。该方法适用于无症状人群的初步筛查,但无法区分出血来源,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

2、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癌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肠黏膜病变并获取组织样本。检查前需进行肠道准备确保视野清晰,过程中发现可疑肿块或溃疡时需进行活检。全结肠检查可同步评估全结肠状况,对直径超过5毫米的息肉建议即时切除。检查后可能出现短暂腹胀,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概率较低。

3、影像学检查

CT结肠成像适用于无法完成全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通过三维重建显示肠壁增厚或占位性病变。腹部增强CT可评估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对分期诊断有重要价值。MRI对直肠癌局部浸润评估更精准,PET-CT则用于全身转移灶筛查。影像学检查不能替代病理诊断,需与内镜检查结合使用。

4、肿瘤标志物检测

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99是结肠癌常用的血清标志物,虽不能作为独立诊断依据,但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和复发。术前CEA水平超过5ng/ml提示预后较差,术后定期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转移。标志物升高需结合影像学排查,非肿瘤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轻度升高。

5、病理活检

通过结肠镜或手术获取的组织样本需进行病理学检查,包括组织形态评估和免疫组化分析。病理报告需明确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脉管侵犯情况。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和RAS基因突变分析可指导靶向治疗选择。活检是确诊恶性肿瘤的唯一标准,也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基础。

建议45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结肠癌筛查,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40岁开始。保持膳食纤维摄入、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可降低发病风险。确诊患者需遵医嘱完成全面分期检查,术后定期随访监测应包括肠镜、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评估。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血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排查。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