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腭裂的基本知识和治疗
口腔科编辑
健康解读者
口腔科编辑
健康解读者
唇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口腔颌面部畸形,主要表现为上唇和/或腭部组织未完全闭合,可通过手术修复结合多学科综合治疗改善功能与外观。

唇腭裂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约20%患者有家族史。孕期接触烟草、酒精、某些抗癫痫药物等环境因素可能干扰胚胎面部发育。维生素A缺乏或过量、叶酸摄入不足等营养因素也可能参与发病过程。部分病例与染色体异常如22q11缺失综合征相关。
根据解剖部位可分为单纯唇裂、单纯腭裂及唇腭联合裂。唇裂按严重程度分Ⅰ度仅红唇裂开、Ⅱ度延伸至鼻底但未达鼻孔、Ⅲ度完全裂开至鼻孔。腭裂分为软腭裂、硬软腭联合裂及完全性腭裂。双侧裂开者约占20%。
唇裂修复多在出生后3-6个月进行,常用Millard旋转推进法或Tennison-Randall三角瓣法。腭裂修复通常在9-18个月完成,采用VonLangenbeck法或Furlow反向双Z成形术。严重病例可能需分期手术,骨缺损者后期需植骨修复。

喂养困难新生儿可使用特殊奶瓶或喂养器。中耳炎高发需定期耳科检查,必要时置入通气管。语音障碍需言语治疗师介入,齿槽裂导致牙列异常需正畸干预。约30%患者存在听力损失,需听力筛查与干预。
治疗需整形外科、儿科、耳鼻喉科、口腔正畸科等多学科协作。术前可用鼻牙槽塑形矫治器改善畸形程度。术后需长期随访至成年,关注颌骨发育、咬合关系及心理社会适应。基因检测可帮助明确病因并指导再发风险评估。

唇腭裂患者应定期进行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清洁手术区域。喂养时保持半坐位姿势,术后早期避免使用奶嘴。建议每3-6个月复查听力与语音发育情况,学龄期儿童需关注社交心理状态。寒冷季节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疫苗接种需按计划完成。建立规范的随访档案对长期治疗效果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