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的症状和护理措施
小儿五官科编辑
健康领路人
小儿五官科编辑
健康领路人
鹅口疮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斑块,可通过抗真菌治疗和口腔护理改善。鹅口疮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常见于婴幼儿或免疫力低下人群,主要症状有口腔黏膜乳白色伪膜、进食疼痛、拒食等,护理措施包括口腔清洁、饮食调整、药物涂抹、避免交叉感染、增强免疫力。

鹅口疮最典型症状是口腔颊黏膜、舌面或上颚出现凝乳状白色斑块,用力擦拭可能出血。这与普通奶渍不同,奶渍擦拭后黏膜光滑,而真菌斑块擦拭后可见充血创面。婴幼儿可能因疼痛表现为频繁吐舌或用手抠嘴,家长需用棉签蘸取碳酸氢钠溶液每日清洁口腔3次。
病变部位接触食物时会产生灼痛感,导致婴幼儿哭闹拒食。建议使用硅胶软勺喂食,食物温度保持在40℃以下,避免酸性食物如柑橘类果汁。可遵医嘱局部涂抹制霉菌素混悬液,该药能直接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使用前需摇匀。
持续性口腔疼痛可能引起营养摄入不足,表现为体重增长缓慢。家长可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糊、稀释牛奶,少量多次喂养。严重时需就医排除脱水风险,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
破损黏膜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出现口臭、发热等症状。护理时需区分真菌与细菌感染,细菌感染需配合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颗粒。所有喂养器具应每日煮沸消毒,母乳喂养前需清洁乳头。
长期使用抗生素、HIV感染等免疫缺陷状态易复发鹅口疮。除抗真菌治疗外,可补充维生素B族和益生菌调节菌群平衡。成人患者需排查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婴幼儿应避免过度使用消毒剂破坏口腔正常菌群。

鹅口疮护理期间应保持环境湿度50%以上减少黏膜干燥,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母乳喂养母亲需同步治疗乳头真菌感染,人工喂养需选用宽口径奶瓶减少口腔摩擦。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3天防止复发,每月复查口腔情况。日常可适量食用无糖酸奶帮助维持口腔菌群平衡,但禁用蜂蜜等可能含肉毒杆菌的食品。若病变扩散至咽喉或伴随高热需立即就医。